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目录

  教学的最终目地,是为了达到不教而学,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独立思考能力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读书。”鉴于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了一些摸索,通过实践证明,只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自学辅导”就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效率。

  一、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在阅读课中,同一篇同一段文章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教法,有的教师是就内容讲内容,为教而教。而有的教师则能注意既教给知识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量种教法是:教师组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计论,这段讲的是谁的故事?(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混进敌占区(为了救老王)她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救老王,(借敌人同归于尽)这么多的问题计论下来费了不少时间,其教学效果甚微,只是帮助学生清了文章的情节,这种教法可谓是“情节重复。”

  第二种教法是讲解,教师提出另外一些问题:“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了啊!这句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是下文的总起),写小金花妈妈救老王时用了哪些动词,(学生找了一些动词),以问,“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反问句)。这种教法虽然不再是计论课文情节,却走向了另一端——细细碎碎地讲解语文知识,这属于“知识讲解”教法。

  第三种教法则是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段,考虑分几层。然后指导读第一个层次,要求把志愿军鼓励小金花的句子“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读好,再让学生读这段第二个层次特别是读好小金花说的话,要、表现出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略加准备,改用第三人称复述小金的故画,最后讨论一个问题:妈妈牺牲时,小金花不掉一滴眼泪;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她即落泪了呢?这样让学生分层次,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这是一种“能力训练”的方法。

  我们不给发现不同的教法,着眼点不同,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

  停留在“情节重复”是和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相违背的,当然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讲解”是对课标片面的理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虽然语文课中不少知识是需要传授的,但仅仅停留在现解、记忆阶段是不够的,只有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不能跟着学生一辈子,如果我们重视培养能力,学生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工具。

  二、重视学法、提高能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导”——点明学生一般见不到的指出学生容易忽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手脑并用,有仅主动地学到知识,而且逐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法,提高能力。

  1、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读文的方法。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全文中心的概括,从各种一同角度点出文章的眼睛。教会学生认真研题目,步养成从审题入手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大有帮助,例如教《爬山虎》先让学生直接观察爬山虎,找出它的“脚”再让学生推敲课题,认识课文的重点是“脚”然后要求学生自已学习,课文哪些部分直接写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学会了要椐题目确定课文的重点,划分逻辑段落的方法。有的课题给好是课文的难点,我就难而上,引导学生溯控源,层层推开,化难为易,比较顺利,正确的理解课文的中心。

  2、引导学生会多问“为什么”

  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开动脑筋,学好知识的重要办法之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生疑、解疑的过程,无疑者,顺教有疑,教师要由自己多问转变为学生多问,特别是在语言文字表达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写,如《小音乐家杨科》,有个句子:“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加家来篮子是空的”学生读后自问(或提问)是杨利贪玩吗?懒惰吗?不,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课文没有直接写杨科爱听树林里的声音听得入了,而是具体写了杨科很爱音乐,不是更突出了吗?另外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也不要仅仅看结果是否正确,还要看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提问是否有质量。

  三、明确目标,强化训练

  学生是否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拿到一篇程度适当的文章时,能不能顺畅地读下来,读过以后能不能理解它的主要内容,从这个目标出发,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着重抓好朗读、默读;理解词句;分析概括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朗读、默读能力。

  朗读开始阶段要求读音正确,不念错字;进而逐步达到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把在理解的基础上讲得通顺畅作为基本要求。

  朗读一定要与思考结全起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如果只教学生反复机械地读,这样的多读往往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朗读应该加强指导,做到读前有布置,读中有指导,读后有检查。朗读指导也不宜贪多,整篇和大段很难具体指导,不如集中一点,抓住一课中几个重点句子,在想象、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调、速度,有节奏地朗读出来,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在指导朗读时,应抓住描写董存瑞形象的那段课文。

  人物动作描写:昂首…站…托…顶…拉…朗读:语调坚定、节奏明快、感情奋、与紧张的战斗气氛董存瑞炸暗堡的果敢行动相协调。人物神态描写:像巨人一样立着,两眼放身着坚毅的光芒、眺望、高喊;语调庄重高昂,字词落地有声,感情充沛,表达出对董存瑞的无比敬重之情,人物的语言描写:“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朗读:语调似震撼山河的战鼓、号角、宏亮昂,表达英雄为国捐躯的崇高气节。

  我们不仅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默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受到速度限制,而默读可以“一目十行”同时默读不发音,有利于静静地思考,实用价值更大,但从朗读过渡到读,转换成形象,学生必然不习惯,也给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难度,因此默读训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从朗读过渡到默读,教师要让学生读出声逐步到少出声以至不出声,着重训练改变习惯。第二阶段加大训练难度,主要是要求默读的速度加快,从一眼看一个词到一句或几句话,要学生边看边想。

  2、理解词、句的能力

  朗读、默读固然重要,但也必须看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毕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和句式上,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字词,纵然能了解大意,也是囫囵枣,一知半解的,不可能细细领会文章的内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更重要的是儿童的语言还必须发展,要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词句的能力。

  先说词语,词语应尽量让自己去解决,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

  理解句子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掌握造句的基本规律,培养进解句子可以采取:缩句,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抓主干,删枝叶,简缩成一个简单句。

  比较:为了使学生体会某些句子生动形象,体会虚词的作用,往往用比较的方法,如“红军的主力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泸定桥,浩浩地奔赴抗前线”一句为了使学生体会“终于”这个词的意味,我们把它同没有“终于”的句子对比,让学生读读,比较比较,就能体会到用上“终于”的妙处。

  变换:课文中出现了一种不常见的句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往往可以要求学生换一种熟悉的说法,如把叙述句改成反问句,叙述句改成比较句,“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换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句式,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3、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主要指的是能够分段,分层次,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的能力。分段能力应该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开始练的时候,可以找一些明显的课文让学生分段,随阒年级的提高,要通过一些分段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段的规律,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人物的活动,景物的远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等。

  概括段意要求学生抓住一段的中心和重点,用简要的话说出来,概括段意,一要简明,其次是要简练,归纳中心也是一样。

  两年来的实验和研究,使我充分地认识到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尤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要明确目标强化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法,重视学法指导,积月累,循序渐进,“自学辅导”的前景是耀眼的。

  

  

  

  

  

  

  上一章 爱,在雨中飘文集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