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怎样面对行为不良学生

怎样面对行为不良学生

目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行为不良学生”存在事实。所谓“行为不良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他们多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其行为有:欠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抄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痴于网吧、无故旷课甚至离家出走等。要教育转化这个别心理不健康的“行为不良学生”必须首先了解他们变化的内、外因,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行为不良学生”的成因

  “行为不良学生”的形成,总的来说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方面来看,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失误以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从内因方面来看,是学生心理发育不成。“行为不良学生”的形成是客观外因通过学生自身心理内因起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心理是不成造成了不良行为。

  (一)不成的心理是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的内因

  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由少时的依赖逐渐向独立过渡,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心理比较脆弱、稚,容易极端、片面、消沉、缺乏理智。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断期,由于心理的不成,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感到困惑,对各种社会现象感到迷茫。

  心理的不成主要表现在:

  1、道德认识上的错误。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还不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常有较大的片面,爱作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如把不遵守纪律看作是“勇敢”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把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看作是“出风头”把向老师反映情况看成是“出卖同学”这些道德认识上的错误,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逐渐形成。

  2、道德情感的非正常发展。有些学生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变得自私、任,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和老师发生冲突,和长辈发生争吵,以致于发展为爱憎不明、感情用事、情暴躁、喜怒无常。情感的非正常发展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道德意志的薄弱。有些学生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学生缺乏抵制不良惑的能力,即使经过教育有了进步后,也往往因经不住惑而出现反复,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发展成为行为不良的学生。

  (二)家庭教育的失当

  据调查,许多“行为不良学生”大多出自问题家庭。在行为不良的学生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形。

  1、破碎型家庭。目前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当该学生成为离婚双方重建新家庭的一大障碍时,无论子女跟谁都容易被疏于管理和教育。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很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

  2、专制型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平时又疏于管理,教育方式简单暴,学生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或达不到父母提出的要求时,其父母就会相加。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

  3、溺爱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甚至发展到为所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4、不良行为型家庭。家长行为不检点,行为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正,酗酒赌博,盗窃腐化等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子女品行的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

  1、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化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学、逃学,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同学嫌弃、歧视,逐渐形成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对立。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犯罪分子的骗、腐蚀和教唆等。特别是网吧已经成为“罪魁祸首”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成、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无凝会产生误导。

  二、转化“行为不良学生”的对策

  由于“行为不良学生”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采取对策时,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以整体上的考虑,形成网络,共同来转化他们。

  (一)学校方面

  1、教师要给“行为不良学生”倾注更多的爱。爱是最好的老师。对行为不良生在学习上要降低要求,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摆失败的阴影,鼓起前进的勇气,在行为上要坚持目标的梯度,不提过高要求,逐步养成遵规守纪、乐于助人的好行为。行为不良生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毫无羞心,实际上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强烈的自尊的需要。行为教师最好不要随便揭伤疤,千万不能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教师要善于发现“行为不良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只要接近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就会发现几乎每个行为不良生都有闪光点,体育成绩很好,劳动很积极,乐于助人,关键时刻会身而出、奋不顾身等。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并创造机会让他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展现其才能,利用其闪光点去克服其自身的缺点。

  3、建立互助小组

  行为不良生需要他人帮助。建立互助小组,即安排班干部和任课老师一起帮助他。经常关心他的学习、思想与行为,老师每学期与结对学生谈心一次,交流思想,坚持循循善、谆谆教导,以理服人;每月家访一次,向家长汇报他们在校的点滴进步和活动情况,同时了解在家表现。班干部在学习上帮助行为不良生,并邀请他参加健康的有意义的活动。

  4、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定期为他们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5、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学校教育必须经常与家庭教育取得联系。开好家长会,搞好家校联谊活动。通过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了解,同时可以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搞好家访活动。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双休到学生家中登门访问。家访时切忌只谈缺点、错误,不谈成绩、优点。

  (二)家庭方面

  家长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暴,动辄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另外,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要让子女生活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改变了教育方法,对他不提过高要求,并与他多沟通,从而使他恢复了自信,改掉了不良习惯,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三)社会方面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健康的文化环境。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