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同事之间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事之间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目录

  内容摘要:

  本文从思想道德修养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行业单位同事之间相处的道德原则标准。全文共提出了“热爱集体、先人后己;公平竞争、切忌妒忌;团结协作、诚信待人;勇挑重担、谦让荣誉;诊视友谊,轻视利益;树立正气、抵制歪风”人际交往的六项标准。呼吁大家在工作中发扬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优良传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关键词:同事关系人际交往道德原则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书中指出: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它是在人们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就好比人们心理上的纽带和桥梁,显示着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主要由三种心理因素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肯定还是否定;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喜欢还是厌恶;行为是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接近还是分离。”

  对一个人来说,除了家庭成员之外,相处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恐怕就是工作中的同事了。因此说,同事关系的重要仅次于家庭关系,是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一个人与他的同事相处得如何,对于他的才能的发挥、对于他所从事的事业的开展和成就的大小,甚至对于他的一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应当特别注意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一、热爱集体,先人后己

  同事与同事就构成了一个工作集体。爱集体,利他人是同事关系中的道德原则之一。

  集体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集体。个人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人类所以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正是依靠集体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我国“神州五号”的载人成功,在杨利伟身后的是数百名科学家集体智慧和汗水的付出。同时,团结的集体还是熏陶个人才能和人格的熔炉,有利于其成员的智力开发、身心健康成长,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集体,要求每个人都爱集体,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热爱集体,就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与个体比较,集体是大局,是整体。每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自觉地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反对以权谋私,以职谋私,损公肥私等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思想和行为。现实生活表明,集体主义使人具有高尚的生活目的,个人主义使人追求可怜自私的欢乐;集体主义使人振作向上,生活充活力,个人主义则使人颓废消沉,精神空虚;集体主义使人情高尚,个人主义使人卑下庸俗。热爱集体,就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与个体比较,集体是大局,是整体。每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自觉地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反对以权谋私,以职谋私,损公肥私等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思想和行为。现实生活表明,集体主义使人具有高尚的生活目的,个人主义使人追求可怜自私的欢乐;集体主义使人振作向上,生活充活力,个人主义则使人颓废消沉,精神空虚;集体主义使人情高尚,个人主义使人卑下庸俗。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者,一害国家,二害集体,三害他人,最后害自己。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际交往道德更要求和提倡人们爱集体,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

  热爱集体,就要在心里时刻装着集体,想着集体,为促进集体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和工作。集体事业就是集体中的每个人的事业,要靠大家共同努力。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象雷锋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责任,尽职尽责,作好本质工作。同时,要积极参加集体的各项有益活动,密切与同事的关系,使自己的集体富有生气和活力。此外,要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不利于集体的话不说,不利于集体的事不做,并通过自己的工作、自己在社会上的所作所为为集体增光添彩。

  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爱集体,更要爱他人,利他人。在同事关系中,更应如此。同事之间在工资、奖金、福利、名誉、地位等方面仍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果大家都从自己的私利出发,见到名誉、地位、利益,就争、抢、夺,而遇到困难就躲、推、靠,同事之间就势必充矛盾和冲突,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功能与作用,甚至使各个个体的能力相互内耗和抵消。相反,如果人人都有利他人的精神,在名誉、地位、利益面前,先他人,后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从而在同事之间形成一种互谅互让、荣辱与共的融合关系,使大家拧成一股绳,团结一条心,形成一种合力,就能充分利用集体的优势,发挥整体的功能,加快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公平竞争,切忌妒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烈”竞争,即互相争胜。竞争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积极的竞争取胜心理是一种促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在竞争中,人们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勇于拚搏,因而往往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才能,创出奇迹来。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业,业内企业的竞争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才使中国人民焕发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因此,正确地运用人们的竞争取胜心理,开展竞争,可以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主动和创造,发挥各自的才能,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同事之间,在学习和工作中,开展积极的竞争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竞争,通过比、学、赶、帮、超,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增进团结和友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竞争意识大为增强,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公开竞争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把对手置于死地,而是为了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主要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战胜自我,与自我竞争,包括昨之我与今之我的竞争,自我与能力、机会的竞争。开展积极的竞争,必须注意克服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

  嫉妒又叫忌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嫉妒是人们的自尊心的异常表现之一。

  嫉妒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贬低别人的才干、成绩和进步。第二,对才干、成绩、进步比自己大的人表现出整体的怨恨。嫉妒是一种消极、有害心理,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弗兰西斯、培说,在人类的一切情中,嫉妒是危害最强烈、最持久的一种。俄国诗人普希金说:“嫉妒的发作,就好象黑死症、忧郁症、发怒或者神经错一样,实在是一种病。”诗人在这里当然并非真的把它当作生理上的病,而是指出了他的可怕与可恶。

  嫉妒,是共同事业合作中的一大障碍,它是一个人内在虚弱和自私的反映。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时时想着为人类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情的人是很少想到嫉妒的,他们懂得事业的成功要靠大家的努力。当年“海尔集团”自已砸坏不合格产品,是与自己竞争。这是他们成功的一个因素。

  既然嫉妒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消极心理,我们就应当时刻注意防止和克服嫉妒心。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限于各种主观条件,人们不可能万事如意,样样都比别人好,要求自己什么事情都比别人强,什么时候都领先于他人,这是不切实际的苛求。事实上,由于兴趣、爱好、基础、环境等原`因,在某些方面即使再努力,往往仍走赶不上某个同学、同事,这也没有什么,承认不行就是了。每个人都有行的地方,也有不行的领域,只是程度、范围不同而已。有了这样的认识,对别人的才干、成绩、进步,就不会怨恨不服,进而产生嫉妒。

  第二,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一般说来,对自己的亲人取得了荣誉、成绩,大都感到高兴。而不致产生嫉妒。你之所以嫉妒别人,因为在你看来,他是他,你是你,你们不是“自己人”利益有冲突。可见,嫉妒症的产生,病还是心底里“自己”的位置过于膨了,没有摆正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因此,要克服嫉妒心,开阔眼界,拓宽心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多为别人想一想,将心比心。我们在嫉妒别人的时候,往往只是想到自己,而很少想到别人。如果能同时想到别人,经常进行心理位置互换,就不易于产生忌恨和嫉妒了。

  第四,以事业为重,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之中。培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如果你有坚定而明确的奋斗目标,孜孜不倦地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你就不会为自己一时的进步或暂时的落后而计较。嫉妒心理也就不存在了。

  三、团结协作,诚信诗人

  信息社会发展,网络世界的到来,使世界变小,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清晰。人们生存、生活发展的空间相对变小,人际交往的频率加速。这一切使团结协作的重要更加突出。

  综合世界各行各业成功的事例来看,一个人离开与他人、与同事的合作,也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据统计资料,从1901-1972年间,全世界共有286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金,其中185人(近2/3)是与别人进行合作才成功的。在诺贝尔奖金设立后的第一个25年,合作研究获奖者占获奖总数的41%,第二个25年,这个比例为65%,第三个25年,这个比例上升到79%。这些数字表明,合作研究正益成为科学工作的主导趋势。

  标志社会发展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的龙头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他的员工有2万余人,每一项软件的研制都需要有数千人的合作才会成功。可以说集体协作正逐渐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人要成才,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不应“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孤军奋战,必须学会与同事、与别人合作,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种种原因的影响,人们总会产生一些误会,产生误会后又因忽视或条件限制而未进行解释,这就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猜疑。

  猜疑往往使夫离异、恋人分手、朋友反目为仇。同事之间如果缺乏信任心,猜疑心重,则不仅不能正常相处,不能合作共事,也影响双方干好本职工作。可见,猜疑对于同事间建立健康的关系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注意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影响人际间合作的主要因素一是对对方的信任程度;二是和对方的感情交流;三是性格特点。双方越是相互信任,感情越深,性格越接近,就越能很好地合作,相反,则不利于合作。其中尤以信任为重要,猜疑大多就是出于对对方的不理解、不信任。所以要消除猜疑,诚信待人与同事们搞好合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冷静、认真地分析和思考产生猜疑的原因,不捕风捉影,不随意听信传言,不无根据地判断。

  第二、要信任对方。信任是友谊的基础,只有信任对方才能理解对方只有理解对方,才不会动辄猜疑。

  第三、要消除自私心理。自私心理是产生猜疑的温。经常患得患失就势必常常疑神疑鬼,无端猜疑。如果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首先为他人、为社会着想,那就使猜疑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第四、要平等待人。有的人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强,就自恃有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瞧不起能力较差的同志,这是要不得的。

  第五、要怀开阔,宽以待人。同事之间天天在一起,难免会有一些摩擦、争执和误解。对此,应当正确对待。要坦诚豁达地进行思想交流,以消除误解和猜疑,不要斤斤计较,一味地纠或胡乱猜疑,这不仅会给自己平添烦恼,对别人,对工作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很好地与同事相处和合作,就必须理解和信任对方,诚信待人,消除自私,消除猜疑。

  四、勇挑重任,谦让荣誉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是一个人思想伦理道德高尚的最高表现之一,也是同事之间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然界,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也改变着他自身,使他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发展和提高。可以说,勤劳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心灵美在行动上的体现。

  同事之间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祖国、社会所需要的,都是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工作和劳动的目的是相同的。尽管如此,同事之间在劳动的数量与质量上却不尽相同,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身体素质等也不一样,如果事事都强求一致,谁也不能干少,谁也不能干多,那是不切实际的。特别是在事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更不能互相攀比,应当积极主动地抢着干,主动多干点,吃苦在前,拣重担子挑,为同事分忧解难,这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同事之间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同样,同事之间在工资、福利、奖金、房子、荣誉、地位等方面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比如,一所学校有90名教师,只有一个“省优秀教师”推荐名额,这机会这荣誉该给谁呢?给了你,他就没有,这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拚命地去争,去“活动”拉票,结果既增加了自己与领导、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又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往往影响工作。相反,有的人则不然,平时他们工作虽然很出色,但在荣誉和地位面前,他们却并不积极,而是能够顾大局、识大体,听从领导安排。这后一种人才是我们的社会所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个人谋取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荣誉,但当利益与荣誉十分有限,而有资格得到这种利益与荣誉的又不只是你一人时,就需要你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主动地把荣誉与利益让给别人。范仲淹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吗?同事之间遇到困难需要大家共同来克服,但荣誉与地位往往不能由大家共同分享,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抢困难,让荣誉,这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也是同事之间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五、珍视友谊,勿重利益

  在一起工作时间较长的同事之间,必然会因相互了解的益加深和志趣、追求、个性等方面的相近或相容而建立起一种较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仅仅表现为工作上的协作配合,表现为同情、亲密、眷恋这一类的感情,这就是友谊。

  同事之间,为着共同的事业,向着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奋斗,因而往往有共同的追求,有着相互至深的理解,由此,结成的友谊是患难中相依,快乐时共享,困难时相助。这种友谊不是以金钱、物质来衡量的,是真正重情谊、轻利益的、高尚的。教过小语文课的老师都记得《伟大的友谊》一课。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友谊,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所以伟大,之所以长久,之所以感人至深,正是由于它源于情谊,源于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不是源于物质,源于钱财。

  庄子曰:“君子之淡如水,小人之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之淡如清水却渐亲近,小人之甜如糖反而疏远分离。这是由他们的基础和出发点根本不同所决定的。君子之是以感情和共同的志趣作基础的,是为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结成的友谊,所以能够长久;小人之则是以实用主义态度友,有利则亲密无间,无利则白眼相见,因而往往不能长久。

  同事之间应当珍重情谊,轻视利益,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说,在同事之间应当以情为重,不能“势力眼”不能抱着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对有名誉、有地位、有权力的同事就殷勤,麦示友好,对有挫折和困难的同事则避而远之;认为对自己有用的就不惜血本地巴结,对暂时用不上而将来有所求的则若即若离地维持;肯定对自己无用的,则置之不理;对过去有用,以后不再有用的则忘之九宵云外,似乎不曾相识。这种实用主义的友法是会受到人们唾弃的。随着社会以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事之间经济往来的机会就特别多。这是目前人们在谈及同事关系较为常见的一个话题。处理这方面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帐目清,好弟兄。同事之间金钱往来,把帐算清楚很有必要,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自视清高,仿佛君子不谈钱。在同事面前既不要充大方,也不要过于吝啬。

  第二,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一时难以拿出大笔款项,这时往往向亲朋友或同事借用。有时出门在外地也往往向同事借款应急。对此,应当注意借款要量力而行,而且借贷期不宜过长;最好按时偿还,而且一次还清,以免遗忘或记错。

  第三,有来有往,礼轻人重。近几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受腐败现象的冲击,越刮越猛。人们戏称:“请柬为红色罚款单”这的确应该制止。但同事之间逢年过节或有可庆贺之事互赠一些纪念或礼物,以表情意是必要的。但情意的深浅,不在礼物的轻重,全在于你是否一片真心。礼尚往来分为两种:一是精神上的礼尚往来。当你遇到了喜庆之事,同事或朋友表示祝贺或在你遇到困难别人表示慰问时,对这些好意你应有所反应,也应回报以相应的礼貌,不要以为是理所应当的,当别人遇到了同样的事情时,你也要表示衷心的祝贺或同情,而不要视无睹。二是物质上的礼尚往来。亲友或同事若有结婚、乔迁喜事,应当送些小礼物,以表心意。礼不在重,只要适当。特别是你曾受过人家的礼物时,更不要忘记这一点。有的青年朋友自视清高,认为这些人情礼节庸俗、市民气,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反对请客送礼,行贿受贿,但正常的礼尚往来不应摒弃。

  总之,同事之间在经济上要慎重,切忌见利忘义,占别人的便宜。钱财乃身外之物,切不可为了些许小利,而丧失了自己的人格,牺牲了与同事的友谊。就是说,同事之间应当重情谊,轻利益。

  六、树立正气,抵制歪风

  在同事之间我们要树立互帮互学、互信互忠、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抵制歪风,就是要在同事之间去嫉妒,消猜疑,反对拉帮结伙、制造谣言、惹是生非,反对利用别人的缺点嘲笑、讽刺、挖苦别人,特别是要反对违、诬陷打击报复等不良行为。同事之间经常生活、工作在一起,接触较多,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理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学习和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旦出现矛盾与分歧,也应有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妥善解决。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合作、团结合睦的良好风气。这样,大家心情愉快、舒畅,情绪高昂,就易于合作,工作效率就高。相反,如果大家矛盾重重,疙疙瘩瘩,互不信任,互相猜疑,人人心情不畅,情绪低落,就难以进行正常的合作。不仅不能充分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和集整体的功能,就是个人的才能和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风气十分重要,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当为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而努力。

  同事之间经常在一起,每个人有什么特点,都比较清楚。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和尊严,所以我们不能针对他人特点而随心所拿人取笑,甚至侮辱别人。这是极不道德的,是缺乏修养的表现。捕风捉影,信谣传谣,惹是生非,讲别人的坏话。这更是有损别人人格尊严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的人,看到别人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较高的荣誉利益,就胡乱猜测。就心怀嫉妒;还有的人惯于拉帮结伙,违,对给自己提意见或批评的人想方设法诬陷、打击和报复,等等,这一切都是同事关系中极不正常的现象,是歪风气。它们搞了同事关系,离间了同事,使他们充了矛盾隔阂,涣散了人心,影响了团结,影响了工作,污染了社会。每一个有此类行为或想法的人都应当以大局为重,以集体事业为重,戒除不良作风和行为,任何其他人也都有义务和权利批评或制止这类不良作风和行为的发生、蔓延和传播。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需要大家来共同树立和维护。树正气,除气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价值实现的保证。只有认真把握构建健康人际关系基本原则。才能创造人生辉煌。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第3版)罗同杰主编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赵宏义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4、《伦理学引论》辛海玉、张建如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