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形象教学

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形象教学

目录

  “形象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画,让学生根据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达到再造想象,开发右脑目的的教学方式;“形象教学”强调开发右脑形象思维能力,把形象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进行“形象教学”训练,可以有效地活化右脑,增强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形象教学”同时强调“图”和“文”的相互关系,“图”在思维中占优势。它在于建立一种表达上的基本功和理解上的逻辑关系。所以把握好“图”在“文”的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只要打开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一个“字”与“画”织而成的鲜的大花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由这两部分组成,在发现这一特点后,自己把所学课文分成两类,分别对待。

  一、充分利用书中原有

  对于书中原有图,凡是我认为适合自己教法的和对理解文章重点有帮助的,就毫不客气地拿来为我所用。比如第九册书中选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几句诗文置于纸页的上部分,而下面的篇幅则是一幅彩图:寺院、枫树、小船,尽收其中。借助形象的画面,学生们很容易清了这首诗表面上讲了些什么。像“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同时给学生看自己拍摄的江桥、枫桥的照片。图文互相结合,这是小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常见现象。

  二、大胆的自我创作

  有些课文没有配图,或图所画与课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太密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抓“素材”作画给课文画图。例如《记金华的双龙》一课,我根据学游记文章的方法和书后思考题,在学生预习课文时布置作业,画一幅导施图并要求他们画上各地的特点。等到上讲读课时我发现,今天的课上起来轻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画图时体会到的告诉你,而另一部分同学为验证自己画的准确与否正静静地看着你。原来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底下不知把课文看了几遍了,相互之间也已经切磋过了。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大胆创作的效果远远大于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在寻找做画素材时,已经“钻”进课文中把主要内容筛过几遍了。这时教师已经完成了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学习胜于老师让他们读十遍书。

  “文学同源”说是艺术理论上的一个命题,似乎与小语教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当我们深入观察了一个孩子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过程,以及我们自己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规则后,就会发现,理顺语文教学中的“学”与“画”的互相转换关系,从理性的高度把握儿童的心理发现规律,对于我们教题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在语文的教学中配合使用图,以一种便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化解文字这种抽象符号的表达

  由于绘画艺术反映的美比较集中、粹,所以特征很鲜明,给人的印象很强烈。如《火烧云》一课,在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会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对于“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常见事物的颜色,学生能够想象得到,而“半灰半百合”以及那些“见过没见过的颜色”到底指什么,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绘得让学生一下理解了。于是在处理这个难点时,我就在课下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百合是什么颜色,你认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学生们通过日常生活中对晚霞的仔细观察后,用彩笔画出来。等到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图,并解说他画的哪是“半灰半百合”哪些色彩是作者没见过、说不清的颜色,通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使问题由难变易,学生也就抓住了火烧云变化的色彩之多,速变之快这一特点。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给课文绘制形象的图,较容易地做到表其形象,明其实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创造恰当的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兴趣油然而生,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三、引导学生深入绘画,起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者,莫先于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图画,并作出审美评价,使他们获得某种情绪体验,心中具有明确的爱憎,起他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例如《繁星》一课,写作者巴金三个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地点,三次看星空的感受分别是“密密麻麻”、“群星密布”和“摇摇坠”而且文中还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由于时代不同,学生阅历浅,这就形成了文章的重难点。我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文中词句加上生活中的观察,分别画出三幅星空图。为了比赛谁图好,能作课文图,学生们通过主动钻研课文,发现“密密麻麻”像烧饼上的芝麻,“群星密布”是一片片的,“摇摇坠”是因为稀、近、大。三幅图也就跟着画出来了,这时教师再介绍这三次看星空的不同历史背景,让学生看图想象自己就在院里、菜园里、舱面上会有什么感受。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书中作者的感受,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形象化的原则得到了遵循,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发挥想象、联想等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鉴赏、创造等能力,开发右脑的能力。

  四、开发形象思维,调动学习积极

  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比逻辑思维能力强。发挥记忆优势,在理解基础上读成诵,丰富语言,应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读与理解、理解与背诵是相辅相成的,而发挥右脑形象思维则是中间桥梁。

  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是死背没有掌握理解记忆,往往是因一字记不起而致使背诵没法进行。

  在背诵古诗文和一些像《火烧云》和《繁星》这类课文时,就借助学生绘成的图,利用具体形象的感知,加深理解,辅助背诵。很快完成背诵任务,而且遗忘速度较慢,其效果明显优于串讲后背诵。

  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我感觉学生喜欢上这种图文并茂课。同时这种方法更有益于调动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积极。学生能根据自己绘图需要钻研课文,同时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有时学生会主动提出给某课绘图,一幅图经常是多次修改。修改借助对课文理解的加深,每多读一遍,图就有新变化。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绘图这种形象教学,是提高记忆、思维、学习效果的特殊手段。这种特殊技巧减少了对学习方法的抽象概括和生硬套。

  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广阔教育天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上得有声有、有滋有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做到“乐学——会学——创造学”使课堂教学获得进一步的优化。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借助感官获得各种表象,针对不同类型课文,选择不同手段,结合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形象教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