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怎样从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出发抓德育工作

怎样从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出发抓德育工作

目录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首先要寻找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紧紧抓住德育的过程,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我们知道,大多数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表面形式上的东西多,而顾及实际效果的少。要加强德育建设,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认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一定目标发展和转化,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根据多年德育工作所得,我从以下四个方谈谈自己浅感受。

  一、做好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发展工作。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做好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调查。在调查中应充分考虑调查的系统、全面。在调查中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调查。包括学生的理想志向、意志品格、思想行为规范和个性品质、学生的学习、处世态度和分辨是非、美丑能力;二是关于学生受教育环境情况的调查。包括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政治态度、所持社会公德、对学习的态度、家庭收入和家庭和谐情况、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学生接触社会成员状况。这个调查,在实施中都附有相应细则。我们采取灵活的调查方法:随机问卷、开座谈会、平时观察积累。随时随地进行调查,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生情况。

  对学生有了全面、详细的调查,我们开展德育工作就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工作。例如:我们从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羡慕外面世界的繁华,不了解,不热爱家乡怎么能爱国?于是我们举行了“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系列化教育活动。有针对地向学生进行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育,这些学生了解了家乡的人情风貌,从而产生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

  二、疏通多种渠道,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它们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提出思想品德教育者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各育之中,紧扣于各个环节。为此我们疏通了多种教育渠道首先打开“主渠道”组织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要求教师在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中,要有思想教育这一专项,课堂教学的过程要贯穿思想教育。听课、评课时应思想教育作为重要因素去评定。因此,从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途径多渠道考虑,我们还开辟了“一见闻谈”、“校风与法制”、“新形势教育”等途径。并且把各种渠道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会引起学生思想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如在讲《詹天佑》一课时,我以情感为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詹天佑、向詹天佑学习,为中国人争气,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在全班做了一次调查:学生要向詹天佑学习,做人要做有志气的人,占全班80%;自己虽没有想做詹天佑式的人,但以为詹天佑很了不起的同学占全班15%。总合全班受教育面达到95%。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在良好的活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所组织的活动,要与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相吻合,使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起来,发现最佳汇点,收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我校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开设了武术、舞蹈、鼓、书法、美术等12个种类的特长班。并评选出“特长星”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充分调动了积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树立典型现象,做到执行统一。

  儿童思维既有具体,又有很强模仿,因此树立典型形象的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榜样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很容易被少数儿童所接受,并且能增强我们教育的实效。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既讲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和名人志士的事迹,同时又注意确定德育培养目标,树立身边的典型形象。每到“六。一”我校评选“校园小名士”年终评选“十佳学生”上学校光荣榜,永久载入学校史册。并利用大红喜报张贴到各村主要街道,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学生事迹,学校宣传橱窗上镶有典型学生的彩照和事迹介绍,这样以来,学生们向上的心理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在我校处处有活生生的榜样,方方面面都有好典型。四。三涂兴海同学两年接送本班腿有残疾的同学史立杰的事迹,在同学中广为传。典型具有影响力的,现在我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向上的风气越来越浓。我校先进人物典型事例不断涌现,涌现了市三好学生潘良良,市十佳少年宋泽辰,市优秀雏鹰奖获得者刘璐等先进人物。出现了拾金不昧的好少年王宁,常年学雷锋做好事拥军优属的王宏霞等典型事例。可以说学校中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枚不胜举。

  在教育中我们体会到,有效的德育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在新的要求下,抓学生思想品德的认识与道德行为,做到知行统一。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通过受教育者内因而起作用的。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就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直坚持教育质量评价。在平定中组织学生参与。学生评论自己成绩,找出差距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学会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这种分辨是非的能力,学生的思想就会朝积极方面转化,进而产生组织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如四年级二班董济刚同学经常迟到,不完成作业,通过月评定,受到教育,认识到了不足,不但主动承认了错误,还坚持每天按时到校,帮助值生打扫卫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是简单地对学生错误行为制止,还是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主动接受教育加以改正,是在德育工作中经常遇到地问题。我们在处理学生扔食物现象时,就没有采取简单加以制止方法,而是采取让学生自己用“算帐法”教育自己,每人浪费1粒大米,12亿人就浪费30210千克粮食,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从此,学生们吃饭不再随意剩饭,随意丢掉。更有的同学还劝家长不随意丢粮食。这样一种节俭的精神便培养起来了。在“手拉手”活动中,我校的学生更是涌跃把自己积攒的零钱献了出来,表示一份爱心。

  我们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看成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这种能力。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者所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去,德育工作就会顺利开展并显示威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内心矛盾运动转化、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建设,常抓不懈。同时,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又不能不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而产生反复。所以德育过程具有长期、反复,更需要我们教育者付出艰巨的努力,以保证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良好的轨道上发展形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