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阿姊文集 > 网络写作700日絮语

网络写作700日絮语

目录

  1.

  自认为与文字有缘,从小就喜欢写。除了在刚过去的近十年的特殊时光里因为忙于养育孩子而几乎与写作绝缘,在我的梦里,始终有个文学的影子在召唤。

  而今,电脑的使用,以及孩子逐渐长大,突然又点燃了对文字的痴恋。网上写作,成为我的第二种生命形态。掐指算来,从结缘红袖开始,网络写作,至今已有近两年时间了,在这700多日子里,关于写作,有些小感。

  2.

  初写文章时,好象有点卖学问似的,总是喜欢写得长一点,而恰好我用于写字的机会不可能是整块的、比较集中的时间段落。所以一篇文章总是在断断续续的几个日子里才能完成,这也给了我不断往原作里添砖加瓦扔原料填补内容的机会,常常是偶得思绪便又敲几下键盘,于是文章内容看似越来越了。现在回望,实则累赘不已。

  那时的文章,往往要写三、四千字。现在看来,许多内容无关痛,甚至是画蛇添足,整个作品简直就是王大娘的裹脚布。

  经历了那个过程,后来也就不自觉地放弃了这种做法。短文章中心简明,内容单一,几百字上千字一样可以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倒不是浓缩的都是华,只是可以想象,现代生活节奏紧促,读者跟你一样,都不想花费过多的精力看我等无名小卒的冗长的文字。所以还是点到为止,少说废话为好。

  3.

  写文章象是做菜品。有些文章是在灵感突现、不吐不快的时候,集中心思一气呵成的,所以中心突出,个性鲜明,制作过程快捷、迅猛,出锅产品自然就鲜亮脆,就如爆炒时蔬,时间和火候要掌握得好,各种配料要恰当合理,否则就不能取得鲜香脆香味形兼具的效果。而有些文章,由于时间和准备不足等原因,不可能一下起笔即成,但又觉得那是一个必写话题,只因为一时找不着充足的备料,需要慢慢研究、斟酌才能定位,于是写写停停,经过较长的填补、勾兑,在一个适当的时候终于出锅上碗,大功告成。这就象煲一锅高汤,需要耐心和内功,需要懂点营养膳食的搭配知识,也可以结合传统与时风不断添加辅料,最后出台的,才会是底味醇厚、好喝耐品、富有营养价值的美味。

  4.

  文如其人,个性烈、直的人,或是情迸发、情绪越之际,文章亦张狂亦辛辣亦明快。一般来说,年轻人,男人,比较容易写这类文章。麻辣、椒盐甚至怪味十足的口味,够刺够爽快,那些口味温和之人,吃腻了淡白口感,不妨借读一品,也可以调理气血,刺神经,长长气神。

  情温婉、宽和之人,文字如涓涓细,如陈年醇酒,娓娓述说,不愤世疾俗,也不指桑骂槐,虽感觉如同吃白米饭缺少了下饭菜,但就如白菜豆腐是千百年久吃不厌的好食品一样,这类很大众化口味的文章,也很是手到玩味,什么人都可以来两笔,此类文章,养心养神,细品来,是别有滋味。

  人的心情如夏秋冬有轮换,人生之境亦是晨昏昼夜的替变动。血气方刚、所遇不遂时候,愤笔直书,嬉笑怒骂,横扫八方,写者和读者,都甚感酣畅淋漓;心空当月时,心连海,在拂尽凡尘、洗却铅华后,于万籁俱寂之夜,独对心灵,脉脉倾诉,可谓是养心静气,是给心灵做必要的保养。

  5.

  网络投稿快捷方便,刚开始时总是很在乎文章的点击率,高,就喜不自,仿佛作家梦即将成为现实;低了,就会寻思是文章不美还是标题取得不够招惹眼球。后来,慢慢看淡了,就无所谓了。因为当你有了积累,有了历练,自己都明白那些文章是有分量的,高下差别,自己最心知肚明,所以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了。有些文章得不到推崇,是因为不合编辑的胃口,或者不够时髦,不入当前大众话题的视野。那些被推荐上封面的未必就因为写得好。明白这些后,就没必要患得患失、处心积虑地为那些无聊的虚荣的小事伤神了;而且,网络写作本身就没有经济效益,纯粹是颐养灵的精神休憩,既如此,何必搞得自己不快?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6.

  以前读古人“文章不厌百回改”之训,没有深刻体会,只是赞赏王安石把那个动词改换后,最后之“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绝妙。后来参加了《读者》原创版的征文竞赛,才深悟此理。原本7000多字的文字被一改再该,因为必须要压缩成3000字才符合人家的要求,所以很是劳神了些时,不断忍痛割爱,再三压缩,一个婉约绵的情感故事终被3000字的散文。虽然没有获奖,但这次经历告诉我,好文章真的是修改出来的,因为最后的文字读起来的确是要显得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情意醇厚,感觉更耐读、耐品了。最后,深发一叹:还是古人高!说得在理!

  7.

  文章的体裁,感觉跟人的年龄有点关系。年轻人风华正茂,血气方刚,针砭时弊,指点江湖,直言快语无所顾忌,自然适合写杂文。

  散文则多是女和中年人的天下,青春女子柔情似水,情感丰富、细腻,怀的心境适合写比较抒情的散文,而中年男女,身在江湖,历经千锤百炼,处世娴熟、深沉,许多世事也逐渐看淡,年轻时的热血与情已炼成“说还休”的火候,茶余饭后,夜阑人静之际,找块心灵的栖息地,一个人独叙心语,观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万般滋味尽汇己心,这种境况适合出产韵味十足的散文。都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你看中年人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神态,别以为他不疼不、不着边际,在他那不急不愠、不俯不仰的状态里,总藏着人生的玄理。

  小说则如同阅尽人世沧桑的老人。一生经历、无数曲折、万千故事,都浓缩在那些沟壑纵横的纹路里,主体皆藏而不。在某个午间的廊柱下,一杯清茗,一位智者,悠悠地道说沧海桑田、世事风云;故事一般很长,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才能留住那听故事的人,所以没时间和精力多半写不了小说,没悬念没水平写不出让人喜欢的著作;小说不是泼妇骂街只图嘴快话多,它需要紧扣主题,作者就是个导演,对整个场面要指挥得当、控制适度。以前以为小说就是编故事,不贴实际,但现在从文学的角度看,它其实是很需要功力的,很不好写,既考文字功底,考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又考作者对读者的心理把握分寸,所以我认为小说文学高处的风景,曲径通幽,迂回婉转,而不是象杂文和散文的那样,主题比较鲜明易见。

  写小说最让人有成就感。较之网上发布的散文与杂文,也不容易被人抄袭。

  8.

  以前总认为写作完全依赖于灵感,所以老是憨憨地坐等那神秘的东西降临。事实上,在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慢慢感悟出:其实很多时候,灵感并不离奇,只要你静下来,只要你在集中精力,灵感就会于中途不期而降,让你有意外之得,让你喜不自。这充分说明,灵感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一个不爱思想的人,永远也不得智慧。

  9.

  网络写作基本上是心灵需要,劳碌的生存与平白的生活,让无数的人磨损了情与理想,写作者不过是借文字让精神出游一下而已,这种没有经济利益驱使的写作,也许要让写者自由得多,所以网络文学虽良莠不齐,但,有情的文章多,说真话的文章多!

  而网上发表文章之简便、容易,也极大地足了人深处的虚荣心,所以,只要想写,什么人都可以动手,有人说,现在文学被揭去了神秘高贵的面纱,走向世俗化。这有什么不好?咱蝼蚁小民也能自我足一下了。

  10.

  有时也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某位编辑看中了某篇作品,帮你拿去发表到纸媒上,经济收益与精神愉悦同得,美不胜收。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清醒自己的水平在哪种档次上,也要有心理准备:现在的编辑都喜欢用人情稿,别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就拿着大作去敲门,那样的事,多是石沉大海,不好,他把你的作品拿去,贴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出去了,某天,有人告诉你这个消息时,让你气不打一处来。

  就当心灵消闲,当是练笔、积累吧,十年才能磨一剑呢;是金子,哪天总会闪出光来。

  

  

  

  

  

  

  上一章 阿姊文集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