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在雨中飘文集 > 创设优化德育情境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创设优化德育情境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目录

  一、努力创建最佳的课堂情境,优化道德认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道德概念;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并且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向良好的行为转化。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努力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发道德情感,形成并强化道德认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求低年级学生初知“祖国母亲”的概念。老师从班上一位小朋友的一张大照片谈起,说明新中国的小朋友是幸福的。然后引导说说自己吃的、穿的、睡的,再从小朋友说到校园直至整个社会,通过观察一张图片,观看一件件实物,说出爷爷、、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关怀小朋友的。最后教师抓住时机引导:“这些,祖国都为你们想到了,祖国比妈妈还亲呢!”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学生倍感亲切、可信,体会到生长在新中国是幸福的。因此,“祖国母亲”这一概念虽然初知却是强烈的。

  只停留在形象感知上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了解事物本质,使认识得到升华。利用本校本班优秀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动人事例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羡慕、学习之情。

  结合思想品德课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再利用周会课抓住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们每周抓一次,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如上《礼貌伴我行》一课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何对待客人来我家”、“如何对待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借东西”、“怎样运用礼貌用语”等。让学生评出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评出好作业本,让学生传阅。学生通过思品课学习道德认识,但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加深,还要靠在实际生活中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当然,行为实践的引导必须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我抓住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做法如下:

  1、明理。所谓“明理”指的是充分依据材料,联系学生实际,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将有关的观点、道理讲明白。一个人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行动,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行动。于是我先让学生讨论做的原因。如对“上下楼梯靠右轻轻走“,学生结合思品课的内容,通过讨论,明确了做的原因。

  2、实践。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实践后,让学生讨论做的要领。学生在体会“上下楼梯靠右轻轻走”后得出:走时嘴巴闭住,脚尖踮起来。又如上《尊敬国旗》一课后,学生实践行队礼时得出:应先立正,然后右手手指伸直并拢,高举过头一拳头。在实践时,让小干部出来巡视指导。

  3、小结。每周总结评比一次,评比后,把每人的表现记在教室墙上的大表格上,发扬做得好的。这样结合思品课有系统、有目的地抓学生的行为规范,把抽象的道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能进一步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明确道理,提高认识。学生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了。

  二、精心构思新颖的活动情境,深化道德情感

  活动是学生深化道德情感,发展思品的基础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于他们思想上的影响就越强烈。为此,我们力求班队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围绕教育、趣味、知识、自主的原则,配合思品课教学,精心构思丰富新颖的活动情境。在“学英雄、见行动”的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多听听“民族英雄邓世昌”、“勇敢的徐洪刚”等故事。瞻仰烈士遗像,到博物馆参观战斗英雄从前线带来的火箭筒,六O炮弹,了解其能的威力,同时组织学生看战斗实况影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感动。我们让高年级学生逐班在烈士遗像前倾吐心里话,立下革命志,并及时叫学生在记中记下感人的场面,难忘的时刻。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受到榜样的强烈感染,就会明确前进方向。

  在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根据现在儿童存在大手大脚花零用钱的现象,为配合全校开展的勤俭活动,我们深入中队,开展了“花零用钱”、“岁钱怎么用”的谈心活动。中队辅导员要求大家以一个星期天为例,介绍零用钱的来源与花法。有的说用零用钱给爷爷、买个生日礼物,祝爷爷、健康长寿;有的说把零用钱用信封装好,寄给“希望工程”救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接着我们表扬、鼓励他们都很有爱心。再引导他们算细帐:每人每月花7。2元,全班46人,一年得花3974元,这些钱能买大米3974斤,可供一个小朋友吃10多年。又如上《节约水电》,组织队员查资料,到供电局调查。队员们了解了一度电可以织布21尺,炼钢30千克,供电视机使用25个小时。这样,同学们对思品课学的道德认识印象更深了,人人争当节约的小模范。

  三、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情境,培养践行能力

  学生品德的形成,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在集体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充分运用丰富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勤劳守纪、勤学文明等行为习惯。就是说,教师必须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以后,有针对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达到知行统一和言行一致的目标。我教一年级时,结合思想品德课关于“热爱劳动”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开展学做“小蜜蜂”的标志。学生戴着这标志,每天放学后分小组讨论每人在学校的劳动情况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组长把讨论结果分别记在每人的记录卡上。通过实践,效果很好。

  家庭这一天然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直接、长久、深刻的影响。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可控的微观环境,以“友爱、热爱、礼貌”为重点,布置道德行为训练任务:学会接待老师、招待客人,尊重长辈,体贴父母等,还选择了宏观环境中学生经常接触的场所,引导做文明的小乘客、小顾客、小观众、小游客等,培养文明行为与习惯。并定期组织学生在班队会上,运用重视生活情境的方式,汇报培养道德践行能力的实效,引导观察分析所表现的道德情境,从中进一步培养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