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阿姊文集 > 中国曾经的海上强国

中国曾经的海上强国

目录

  说到中国古代,人们都很自然的将之与农耕文明相联系起来,似乎中国古代完全就只知道在沉默的大地上耕耘。其实不然,中国古代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深厚的航海传统,古代中国人民对江河湖海的世界并不畏惧,他们曾经几度拥有当时世界上最骄傲的水师力量。而且,他们还将自己的智慧和抱负,深深连上了壮阔的海洋。那时的中国,是曾经令世界瞩目的海洋大国。不信,你看下面是事实。

  远古时代:古人“观落叶以为舟”、“见窍木浮而知为舟”在钱塘江口的河姆渡先民就知道如何制造木筏和独木舟而去飘洋过海了。

  商代:由于金属工具出现,独木舟时代逐渐向木板船时代过渡。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海上逃奴,而武王伐纣时,数百万的兵车与将士,就是在孟津渡口乘船度过黄河而直捣朝歌的。

  秋战国:出现了大量的水战甚至海战,如:吴王夫差伐齐,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

  秦汉: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造船高峰。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先后5次出巡,就有4次是海巡,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始皇船队伍的盛大与浩;除此之外,他还精心策划和扶植琅琊港口的建设,使之成为规模空前的港口。显然,他那远大的抱负已经融入到辽阔的海洋里了。传说中的徐福东渡扶桑,带着3000童男童女出海,规模和气魄应该不小。及至西汉,国力的强大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无可非议,与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是密切相关的。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因濒临大海,航海造船技术自属强项。当时还派了将军卫温,率水师到达过台湾、海南。

  隋唐:这一时期,封建经济走向繁荣高峰,造船等手工业技术更趋发达。隋能造五层楼的宏伟战舰;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通过波斯湾时必须换小船,故有“海上霸王”之称;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艘。众所周知,鉴真和尚为宏扬佛法,曾六次东渡日本,他那勇挑“风急峻,水黑如墨”之海的精神,冠之曰“伟大的航海英雄”也不为过。

  唐高宗年间,日本进攻大唐盟国新罗,中双方发生海战,结果大唐大获全胜,使日本深受刺,进而派出遣唐使,虚心学习唐先进技术。唐朝水师的良及其战斗力,的确是配得上“海上霸王”称号的。

  那时,在南洋、印度、红海之滨,两河域,都可看到大唐的楼船巨舰,可谓是:“天朝恩威”遍泽半个世界。

  宋元:此时中国对外贸易尤其繁荣,海上交通占据突出地位,罗盘针也用于航海,造船技术更加前所未有的发达。这一时期,中国船只以吨位大、质量好著称世界。

  北宋时,江南和东南沿海造船业非常兴盛繁荣。南宋偏安江南,自然不可忽视海防力量,其所造大型远洋海船,可载粮几万石;明州,泉州、广州是当时造船中心。南宋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水师力量,战船最多时达6000余艘,官兵数万,也正是如此强大的水师,才使之得以偏安江南达一百多年。

  生于马背和沙漠的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后,不仅没有忽略海洋事业,还注重扩充水军,发展海上防卫力量。元朝还涌现出两位杰出的航海家汪大渊和周达观,前者两次远航,分别去了西洋和东洋,写成《岛夷志略》,记沿途所见;后者随政府使团到达真腊,通过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写出了著名的《真腊风土记》,对后来研究吴哥文化提供了绝无仅有的佐证。

  明清:是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业的颠峰时期,尤其是郑和下西洋时代,船队所属船只之多,人数之众,规模之大,远远超出当时世界其他海上力量。特别是郑和宝船,长130余米,宽近50米,9桅12帆,排水量在1500吨至2000吨之间,是史载人类所建最大的木帆船。船队在海外的友好活动,深得世界各国的热情与好评,大长中国国威。后来的戚继光沿海抗倭斗争、中朝联手抵抗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的两次侵朝战争,中国水师均充分发挥其雷霆威力,重创日本船队,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此时中国造船业不占优势,也许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明末,郑成功及其父亲各自在东南沿海的抗清抗荷斗争,无不得力于庞大优质的水师力量。清朝康熙帝时,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前去收复台湾,如果没有可靠的水师力量,是不可能一举摧毁郑氏政权的。及至中甲午战争前,大清王朝通过洋务运动所建成的近代海军实力,也是当时亚洲最强之师,旅顺港就号称“东亚第一要”可以说,当时日本海军力量望其项背还是不能不有所畏惧的!

  只可惜,一个曾经的水上强国,因为后来国力衰落、闭关自守,逐渐丧失各种优势;过去的辉煌与骄傲,已成昨黄花。正如明朝时东非人所言:大明船队象一片云一样飘过来,又象一片云一样消失了。

  之后,便是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束手无策、被动挨打,民族灾难,纷沓至来…

  历史教训,足以为戒。

  参考目录:

  《中国航海寂寞英雄榜》徐百柯见2004年9月15《中国青年报》

  《中国重铸海洋强国》《一个海上强国的兴衰》刘华见《环球》杂志2005年第12期

  全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相关章节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