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阿姊文集 > 生命是舟,红尘是海,精神是舵手

生命是舟,红尘是海,精神是舵手

目录

  近来媒体报道了几体高学历人群自杀事件:首先是9月14号一个叫茅广军的36岁的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正是在学术上很有前途之际,突然跳楼自杀。据说是因为这几年婚姻问题和身体问题受了一些打击,这次在单位的年度考核又失利。

  在此前一个月,26岁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孟懿从7楼纵身跳下。他在遗书中写道:“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他曾经是父母眼中标准的好孩子,上重点学校,拿奥赛奖项,评“三好学生”、市级、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被老师树为其他孩子的榜样…

  仅据媒体公开报道,自去年4月以来,国内就发生了多起博士自杀事件。2004年4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一名33岁的哲学博士,割脉跳楼身亡;9月,一名北大女博士跳楼身亡。2005年2月2凌晨,厦门大学一在职博士生上吊自杀;4月,北京大学一姓冯的数学系博士生坠楼死亡;5月,该校心理系一位男博士生跳楼自杀;6月21,上海交通大学一博士生从徐家汇校区某大厦11层实验室坠楼身亡;7月,北大一位本科男生跳楼自杀…

  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身亡,相当于每年死掉一个小县城的人口,而想自杀却没有成功的,竟达200万人之多,相当于一个中等的地级市。自杀是我国的年轻人群(15岁~34岁)占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触目惊心的数据,而且还只是近半年来在高学历人群中的不完全的统计。

  我不知道那些某天某悄悄走上高楼盘算结束生命的灵魂,在脚跟即将离尘世羁绊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心境!他们为什么如此轻视宝贵的生命?难道一死就真能万事皆了了吗?

  生命是个沉重的话题,有人求生,有人求死。但生命诚可贵,应该说求生是种本能。在特别的时代,有人为了国家民族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更多的人能够好好活着而不得不舍却人寰,那是悲壮是伟大,也是惨烈、残忍,是身不由己。陈化成年界七旬为守卫吴淞口而血染战袍,谭嗣同甘愿为中国民主制度奠基而舍命赴黄泉,李大钊铁肩担道义成就舍生取义之道,他们,是为国为民,在万恶的现实面前不得已将血之躯付之刀剑利器之下;丁汝昌违命李鸿章主动出海敌最终不忍江山沦落而自杀,狼牙山五壮士跟寇血拼到底纵身悬崖,八女投江是为气节为尊严…他们对生之留恋也不弱于常人,但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而不得不献出最为宝贵的生命。如果说他们是用道义谱写了生命的华美乐章,让生命永恒,对得起七尺身,是历史和时代的骄子,他们的死于国家意义重大,那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幸福境况之下,我们基本用不着气山河为主义而献身的壮烈,我们的活着转换成了另一种方式,哪怕显得平凡,显得微弱。凡夫俗子,珍爱生命,好好活着,也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也不失为一种道义,一种责任。

  有道是:千古艰难唯一死。为什么艰难?古人有言:“死生亦大”生与死一样,都是大事,是需要非常慎重对待的。人之活着,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社会为别人。为自己,就是要乐天知命,珍惜来自不易的生命。为社会,就是为齐家治国平天下服务,为别人,也就是为亲人为朋友嘘寒问暖、遮风挡雨,这样才不枉到红尘走一遭。所以,活着,就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一种爱心。毕竟,苦难是令人心悸的,尤其是亲人的生离死别,对所有爱你的人都是沉痛的悲哀,你倒是解了,那活着的人却永远痛楚。试想,假如人们想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留下那些曾经让你牵挂不已的白发苍苍的年迈父母、友善仁爱的亲友、天真年少的儿女子孙,想到他们为你的疾走而悲恸伤怀,想到你丢下他们在无情的人世里无依无靠,任凭风吹打,九泉之下的你,能安心吗?这样一来,生者与逝者,究竟是谁抛下了谁,谁又被真的遗弃呢?死是很容易的,自己解了,但留给亲人朋友无尽的悲哀,在另一个世界里,你又不感到歉疚吗?

  既然生是折磨,死了也得不到解,那何苦又死呢?不如顽强活着,振作起来,等待新的转机,尽好自己的责任。这,也是对亲人的爱,对自己的爱。

  诚然,生命是自己的,从纯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处置它的自由。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生物,生命只有二分之一属于你,那另外的二分之一属于社会和亲人朋友,所以上升到一定层次上来说,轻视生命是一种自私,一种不负责任。这样说也许有点残忍,但,是事实。

  大凡求死之人,多为情为境所困,不外乎是病苦身,或者某种信仰和认识上的差异,或者特殊原因心灵担负着沉重的包袱对人生绝望之至。被病痛折磨者,以死亡来超度苦难,为心境拖累者,以别离红尘来逃避困境。我们姑且不论那些因为生理病痛而红尘者,因信仰问题而途者,因畏罪而自杀者,那另当别论。当今自杀者中,多为心理疾患严重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有3。4亿人患抑郁症。国外的统计数字表明,在自杀人群中,有70%是抑郁症患者。当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郁症位列第五,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到第二位。在中国,抑郁症患者有2600万。当生命失去依托,一些人就极端地走上绝路。马加爵杀了别人,而更多的人选择杀死自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去年对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25%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年轻人因为对人生的迷茫、困惑、苦闷、忧郁、彷徨…心理堵又无法得到正确有效的疏导,就会走入极端。一个自杀未遂的大学女生写道:“我默默地一遍一遍问自己:‘你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你将用什么来证明生命的意义?’“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如说为吃喝玩乐…也没什么意思。”清华大学一位文学硕士生说,“如果你提这样的问题,别人会觉得搞笑。”“在一切都被解构之后,被无厘头化之后,被功利化之后,被娱乐化之后,没有人再追问意义,这太严肃了。”不能正确看待人生的旅程,在面临挫折和冷落、失意之后,在自我折磨与戕害之后,他们心里的最后底线一旦崩溃,走入极端的途,就会舍生命如割草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大者如一生的灾难与不幸,小者如一时的迷茫与苦闷。同样是灾难是痛苦,有人能过来,坚强活着,有人却无处释怀,遁入另一个世界。这也许就是个人的道义感、意志力问题了。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直面权威万言上书为民请命,但却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残酷的折磨,他没有选择以死抗议;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文革中受尽非人待遇,他没有逃离红尘以求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无辜受牵连,被朝廷处之以奇大辱的宫刑,本想一死了之,但是为了心中那部煌煌史学巨著,他选择了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他们不是没有尊严没有人格没有痛苦,但为真理、责任活着,显然高于身之痛苦。执著的精神坚强的遗志使他们得以在红尘苦海勇搏急,彰显了人的伟大与美丽。伟人之死,重于泰山,但平凡人也不能就将自己的性命看得轻如鸿

  人的世界分为心内世界和心外世界,后者跟前者一样,也需要吐故纳新,接纳养料,只有心灵的呼吸畅通无阻了,我们才能排抑郁和不良情绪,我们的精神才是健康的。特别是当我们对有形的客观世界不而无能为力的时候,不妨智慧一点,转而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它建设得坚固一点,营造得美好一点,为抵御生活风而构筑好心灵的万里长城。遗憾的是,当今个人与社会诸多因素造成相当多心理有疾患的人,他们情志郁结,心如枯槁,有形的那一半世界残缺坍塌,而另一半无形的世界对此却也束手无策。如此,生命之河就很容易突然断。所以,内心世界、精神领域的健康与营养显得尤为必要。

  解决心灵疗养的问题,除了教育界要努力,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理念,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还有,社会也要负起相关的责任,过分功利过分娱乐的社会文化让年轻人觉得虚无,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有待梳理和重建。除此之外,个人修炼其实是最重要的,哲人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文明衍生出大量的精神产品,它们散发着理性的光芒,给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往往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至高营养,许多人文作品教我们懂得珍爱生命,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偏偏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造成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关怀,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度的人文素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病态和损失。北大一自杀女生生前曾言:“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也许教育有责任,但她自己也有不足。人的心灵,是需要不断的进食高营养的养料的,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搏大、厚实,从而坚强、稳重,懂得人之情绪就如夏秋冬的轮换,从而保持平和健康的心境,这样才能正确看问题,才能经得起人生风的考验,才能有力量熔化生活中的苦难、不幸以及忧郁、迷茫,就象余华所言:“让一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而不断”这,就是精神和意志的力量。美国民谣《老黑奴》里的主人公老黑奴,一生经历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正是感动于这样的精神内力和人格力量,促成余华写了《活着》这部教人怎么承受苦难的名著。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讲一个凡俗生活中的平凡男人,先后遭遇了早年丧母,中年丧,老年丧子的所谓人生最残忍的三大不幸,难得的是,这位老人没有选择去死,而是一个人孤独的留在世上,无怨的活着,平静地度着余生,让人不由得佩服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热情讴歌十二月人的子“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保持住你们高傲的耐心…”她们的丈夫,因为为心中的理想、主义、原则奋斗而被政府放逐,这些女人,也毅然前往西伯利亚、在冰天雪地里陪伴丈夫,奋斗、漂泊、受难,逆境中表现出惊人的坚毅与沉静———你不能不承认:这种“高傲的耐心”就是生命中的美丽:坚韧、勇敢、顽强…任何人,只要牢牢营造好自己精神的山头,什么东西都不能将你击倒。

  父母创造了我们的生命让它完好地来到这个世上,这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周国平说得好:“在不可知的神秘海域上,一定有无数生命的小舟,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进入人类的视野,每只小舟从桅影初现,到停靠此岸,还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漂流”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生命可能就真的只能永远飘在人类视野之外的那片神秘海域上了,因为它找不到一只可以帮助它向人类之岸靠拢的载体。所以说,生命是一场缘分,既然来得不易,也就愈加宝贵。我想,那些劫后余生的人,肯定最懂得珍惜。

  正如《活着》里福贵所说:“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活着,它就是活着,别想得太复杂了,为崇高理想,为伟大事业,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而且也要从实际出发,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地位或者遭遇,如若你没有那么顶天立地那么辉煌,那就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乐天知命,安贫乐道,上赡下养,快乐知足,做个平凡而充实的人,也是一种活法,这有什么不可呢?生命是美好的,如同宋美美龄所言:“上帝让我死,我决不赖着生;上帝让我生,我决不轻言死”!彭祖活了八百岁,我们红尘俗人就活那么几十年,难道还不值得好好珍惜每一天吗?根据轮回转世之说,前世修得正果,方有今生来世间走一遭。不容易呀!

  佛家认为人来尘世是为下一次轮回超度苦海的,我们虽不信仰这样的宗教,但也不妨可以从其中悟出点生命的涵义:也许,人生本来就不是平静的海洋和金光闪闪的坦途!一帆风顺的旅程,有几人能遇?如果感觉林语堂“尘世是唯一的天堂”的理论欺骗了你,退而求其次,姑且把红尘看做是汪洋大海,人在尘世一生,就是要学会平安渡海的。如此说来,生命是舟,红尘是海,在这茫茫汪洋之上,人的内心世界所折出的精神力量,就是掌船的舵手。修炼我们的内心,成为优秀的舵手,是一门必修课!

  活着,是一门艺术。

  同时:

  活着,也是责任。

  活着,也是道义。

  活着,也是希望。

  活着,它的确是幸福!

  

  

  

  

  

  

  上一章 阿姊文集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