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阿姊文集 > 做女当如王昭君

做女当如王昭君

目录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代的宫女,与西施、杨贵妃、貂婵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历史学家说,她深明大义,捐弃个人幸福,为了国家的和平安宁而委身嫁与匈奴。她的精神,成为丰碑。

  我承认这是事实,但我很不愿以政治的眼光来过分拔高她。抛开她的确具有的“大我”的家国观念,从“小我”方面来看,我宁愿相信,她之出宫,远赴天涯,是一个聪明女子寻求个人幸福的明智之举。

  中国的正史对王昭君的记载,笔墨不多。但从有藉可考的史书中仅有的一点记载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务实爱己、胆识过人、机嬗变、具有很强大生存适应能力的绝顶聪慧的女子。

  与众多的宫女一样,昭君们一旦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她们的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运气和各自的手腕了。有心计的女子能够给画工送点礼物或者金钱,让他把自己画得美丽一点而得以见到皇上以博宠,但昭君不喜阿谀奉承,不愿送礼给画师,所以延寿没有把她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如果不是后来她的请缨出,恐怕,这个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国天香的美人,真的就只能寂寞老死而无人问知了。后宫佳丽三千,昏庸的皇上什么时候能垂青宠幸自己,天知道!前有秦朝阿房宫里“三十六年不得见者”后有唐朝“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依据这些推断,心清如水、秉傲岸的王昭句,如果继续这样听天由命下去,希望真的渺如烟尘。

  据史书推断,她出时约23岁,这样一个红颜如花的妙龄女子,在残酷的竞争里无望地待字阁中,真的是荒废大好青春。久在樊笼的鸟儿,哪能不想飞出去?既然走普通道路的希望微乎其微,那就另劈蹊径吧。很多宫女未尚不这样想,但听说这次是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大家不迟疑起来。

  而聪明的昭君,却比一般女子会审时度世。皇帝的腐朽,画师的势利,宫廷的斗争,无情的竞争倾轧和女人年华的易逝,使她看到与其让玉颜寂寞老死于这个龌龊之地,不如勇敢地跨出去,哪怕这条路布荆棘!坦途耶?坎坷耶?先奔出去再说!

  于是她果断地报名请缨,要求前往那个未知的领域。

  后来的事实是:等到面见皇帝谢恩而去的那一天,她的美貌、气质、韵味,她在众女面前首屈一指的绝,简直令那个不可一世的皇上惊呆了。如此端庄大方、倾国倾城的女子,如此让汉宫蓬壁生辉的女子,竟然被深藏宫中不得闻知而今又拱手让人!但,成命难收,无法毁约。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一气之下,把延寿给杀了。

  诗人说:“仪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延寿”是呀,如此秀外慧中、气质不俗的女子,如若不是因为这偶然的事件,谁人识她?对于那集三千佳丽于一宫的皇帝,有多少红颜老尽终生、一生哀婉、几度悲凉,他可知道?可曾怜悯她们?王昭君的聪明就在于她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结局,所以她宁愿拿一生去冒险尝试也不愿被关在宫里寂寞而亡。

  对付那些搂千娇拥百红不知好歹的男人,最好的招数就是保持尊严,离开他,体体面面,嫣然一笑,华丽转身而去,让他后气后悔不已又无可奈何。

  对付薄情寡义的男人,应果决、从容,毕竟,一个女人的青春是有限的,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女人,一定要实在一点,不可优柔、幻想,白做梦后患无穷。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果敢行动,才能拯救自己。

  同时,王昭君还是个有胆识的女子。

  如果说她选择出是条避免老死宫中的道路,但这个道路前景如何毕竟还是个未知数啊!汉匈长期对垒,那些在外骑马箭的所谓“胡虏”在汉人这里被描绘得凶残诡异,谁人不惧?作为一个自幼接受汉文化熏陶的女子,对对方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知之甚少,现在却要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去那样一个恶劣荒蛮的远方生存,以后自己的身家性命、一个区区弱女子所期待的幸福,又将赖何所依?这光景,有点如同今天离开故土千里迢迢即将嫁到非洲落后地区的女子一般,无疑心中充了疑团和畏惧。难道她王昭君就不担忧吗?同为女人,我想,这不可能!除了她超人的胆识,也许更多的是权衡利弊之后的无奈——呆在宫里也是永无出路!前方也许是危险是荆棘,也许是光明是希望,不下赌注,谁知是吉是祸?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魄力啊!尤其在古代通讯极为落后的条件下,“玉颜落死天涯”的结局不可不谓悲谅!

  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相夫教子,不仅维护了两个政权之间难得的和平,也教化和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这是一条优于困守皇宫的道路,至少,她活得象个女人,而且活出了女人的精彩,于家于国于己,都很圆。比起无数闭于宫廷终生都见不到皇帝的姐妹,从人的角度来说,她真可谓是幸运又幸福!

  王昭君不仅聪慧异常,也是个能够忍辱负重随机应变的女子。

  接受父死子娶的匈奴习俗而嫁与呼韩单于的儿子,对于一个接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女子来说不啻是伦。这在今天看来都还有点让人不易接受,八十岁的老科学家杨振宁娶了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不就让人众说纷纭吗?尤其在古代伦理重重的社会,这需多大的心理承受力啊!但王昭君就是王昭君,她最终战胜了自己,无畏地接受了当地的习俗。虽说其间也不乏无奈,却也足见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存能力!

  其实,想穿了也没什么,这个“儿子”并不真是自己所生,嫁给这样一个年轻(也许还英俊)小伙子,也许比嫁给一个垂垂老矣的男人还符合人些。

  再说,当初她之进宫,不也是为了接受皇帝的挑选吗?即皇帝的储,如此看来,他们二人应属同一辈分,但后来皇帝居然将储作为公主嫁出,姑且不说是愚了那些远方来的求婚者,先为后为女,这不也是一种伦?既然能够接受先后女,接受父死子娶也不足为奇了!

  机嬗变,灵活应对变数,才能身处逆境而得生。

  在一棵树上吊死,是愚蠢;在一个狭隘的观念上困死,也不明智。

  正是她从大局出发,维护和珍惜汉匈友谊,才使双方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整个来说,昭君出,本是一出悲剧。当时的汉王朝国力衰微,只能以献出一个柔弱女子的身家和牺牲其无人考虑的幸福来维持局面,而一个命如草芥的女子,她的性命也不过是一只由人主宰的羔羊。出乎意料的是,国家和个人的悲剧,都在她慧的举措下被谱成一支嘹亮的高歌,传诵千古!悲剧,由此而焕发出暖的调!

  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生一男二女。她的聪明能干,使双方边境安宁下来,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大的方面来说,维护了家国利益,功在千秋;小的方面来说,是赢得了一个女人的尊严、自由和幸福。

  一个聪慧绝顶的女子!

  做女人,在一颗树上吊死,再不为腐朽没落的“三从四德”讴歌了。为一个不疼自己的男人而静毁终生,为一个落伍的陈腐观念而停止进步的脚掌,为一个偏狭的金丝雀笼子而失去广阔的可以自在生长的天地,都是傻。果敢地离开那不知好歹的男人,相信自己有从容应对无定命运的嬗变能力,宁愿在苍茫大地上做一株富有生命力、强劲而本自在的野草,也不要贪恋一点点可怜的恩宠而蜷守狭隘而见不到阳光的温室,乃至于冷宫,以致最终困守寂寞,苍白而亡。

  做女当如王昭君!

  

  

  

  

  

  

  上一章 阿姊文集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